这是五年一次的深情回望——
自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真抓实干,充分发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作为重要行业部门、重要经济部门、重要民生部门的作用,着力发挥惠民生、稳投资、促消费作用,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取得了极为不易的成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住房保障 “安居”“安全”在城乡
“稳”字当头,这是一道必答题。考量的是,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得圆不圆满,全面小康的成色漂不漂亮,为乡村振兴续航给不给力。
过去五年,我省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始终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全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共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342.85亿元,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26340.6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金额为14813.45亿元。
“四谢共产党,住房把你想,以前住的茅草屋,现在砖瓦新楼房”,这是遵义市湄潭县田家沟村民自编自演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中的一段。
沧桑巨变,歌为心声。2016年以来,我省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75.1万户,实现了千万农村困难群众“广厦千万间”“寒士尽欢颜”的梦想。同时为抓生产创造条件,累计同步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45.5万户,推进农房卧室、厨房、厕所等合理分离,切实改善农房基本居住功能;累计实施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30.6万户,切实提升了农村群众居住质量;累计实施农村人畜混居整治7.12万户,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深刻改变了农村贫困群众落后的居住习惯。
2017年至2019年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财政部组织的全国农村危房改造年度绩效考核中,我省连续三年获得全国第一。2018年作为全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5个省份之一,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严格按照“四个不摘”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动态新增危房改造、深入推进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集中开展脱贫攻坚住房安全保障核验、建立健全农村危房安全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工作督导机制、全力保证农村住房保障资金投入。同时,加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从源头上加强对农房风貌、质量和安全管控。全面启动宜居农房建设试点工作,重点围绕农房功能优化、风貌靓化、环境美化开展建设。遴选确定157个宜居农房建设试点名单,覆盖50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和23个红色美丽村庄,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农村住房安全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为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贵州将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及“强省会”行动的重要抓手。据悉,“十四五”期间,贵州省计划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2.5万套(间)。其中,2021年已开工建设和筹集0.3万套(间),2022年计划建设筹集3.77万套(间)。
城市更新 改造保护齐并进
“实”字发力,这是一道挑战题,从有房住到住得好,就是幸福生活的鲜明注脚。
门禁卡一刷,小区新装的电梯稳稳到了6楼,家住贵阳市南明区法院街68岁的邵大爷赞不绝口:“现在上下楼很方便,我可以经常陪老伴出门买菜,下楼和街坊聊天,日子过得更舒心!”
城市更新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道新命题,既关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是城市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更新”的转型过程中必须答好的时代之问。
面对这一命题,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以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及背街小巷改造为抓手,打造幸福家园,发挥了惠民生、提品质、增效益作用。
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开工复工棚户区改造43万套(户),完成改造9万套(户),新开工公共租赁住房2736套、保障性租赁住房3452套(间),发放租赁补贴4.64万户,完成投资360亿元。
2021年计划改造背街小巷1250条,实际完成1273条,计划投资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8.63亿元。
2019年以来,我省共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500余个,惠及31.06万户。截至2021年12月底,2019年和2020年改造项目已全部完工,累计完成投资约42.03亿元。2021年度计划改造761个城镇老旧小区,涉及16.83万户,实际开工了766个项目,涉及17.04万户,累计完成投资约32.42亿元。
加快更新速度,推动城区品质全面提升,时不我待。五年来,我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截至“十三五”期末,城市道路总长度14631公里,建成社会公共停车位356310个,城市(县城)供水设施能力666万立方米/日。进一步推动了城市更新,促进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保 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保”字为要,这是一道基础题。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50座,设计处理能力达508万立方米/日;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109座,设计处理能力达32154吨/日,其中焚烧处理设施36座,焚烧处理能力达到21210万吨/日,生活垃圾焚烧占比从2015年的26%提高到了65.9%,正逐步形成以焚烧为主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
农村环境“垃圾围村”也渐成历史。据悉,全省共有乡镇1148个,截至目前,共建成乡镇垃圾转运站1107座(其中50个乡镇采取共建共享模式、31个乡镇采取直收直运模式、1个乡镇建有小型焚烧处理设施),全省1148个乡镇全部具备生活垃圾转运能力,全省范围内配置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12.2万个、垃圾清运车5953辆、乡镇转运车1007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基本建成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收转运处置体系。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必答“命题”。截至2022年3月底,全省1148个乡镇,已有910个乡镇具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建设处理规模84万吨/日,建成管网约7600公里。其中,833个镇已有832个镇建成(黎平县地坪镇因地处洋溪水利工程淹没区,暂缓项目实施);315个乡建成78个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在节能减排背景下,发展绿色建筑成为大势所趋。其中,加强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是我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2018年以来,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以渣定产”决策部署,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在建设工程中积极推广应用磷石膏建材。经过不懈努力,2019年磷石膏建材全年消纳磷石膏84.4万吨;2020年磷石膏建材全年消纳磷石膏163.5万吨;2021年全省磷石膏建材消纳磷石膏226.86万吨;2022年全省磷石膏建材消纳目标为338万吨。磷石膏建材使用范围已覆盖至全省各县(市、区),项目应用数据上升明显,市场接受度逐渐提高。2021年全省申报专项奖补资金的项目共计72个,金额为361万元。
在装配式建筑方面,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开展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产业基地及示范项目的申报评选,积极培育省级示范。截至目前,已培育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1个(贵阳市),省级产业基地10个,省级示范项目49个。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目前我省共有7家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在绿色建筑方面,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加快绿色建筑发展的十条措施》,印发《关于做好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立我省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每年分解目标任务并按季度通报目标完成情况。由2019年全省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为37%,提高到2021年的68.48%,连续三年逐年提高占比,2022年计划目标为全省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70%。今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编制发布《贵州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基层治理 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
人民至上,这是一道综合题。考量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为民解忧的真心,实事实办的贴心和暖心。
近日,笔者走进位于贵阳市宝山南路中天星园小区,这是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定的全国100个“美好家园”之一。干净整洁的路面、有序停放的车辆、生机盎然的植被和休闲锻炼的居民……很难想象,这是个已经21年的老小区,如今在物业和居民的齐心打造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2021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开展“加大物业服务收费信息公开力度,让群众明明白白消费”行动,截至2021年底,我省实施专业化物业服务的住宅项目为4226个,公示物业服务收费信息的住宅项目为3518个,查处未公示物业服务收费信息的住宅项目为135个,开展检查和执法行动1615次,受理群众投诉举报659件,处罚物业服务企业18家。
“颜值”“气质”双提升,五年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以“绣花精神”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从环境治理、秩序管理、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发力,营造良好的城市容貌和井然的城市秩序。实现了管网、排水、绿化、亮化配套,一条道路一道风景。
“厕所革命”也唤起群众对品质生活的期待。2018年至2020年累计完成新建改造城镇公共厕所1634座,(完成率116.71%,全面完成贵州省推进“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任务。
始终把人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以民之所望为行之所向,聚焦住有所居、生态宜居、安全安居,带着感情做深做细做实住房保障、“问题楼盘”化解、老旧小区改造、电梯增设、环境治理等群众关心关切的民生实事和关键小事。统筹推进燃气、供水、排水等市政管道更新改造,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推进养老事业加快发展,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用实际行动写出答案。
改革增效 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创新发展,这是一道加分题。考量的是思想解放的深度,服务企业的力度,全力以赴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温度。
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我省直面问题,大刀阔斧,全面落实新举措、新办法,助推建设项目审批跑出新速度。
为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我省紧紧围绕“统一审批流程、统一信息数据平台、统一审批管理体系、统一监管方式”“四统一”,加快构建科学、便捷、高效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实现了行政审批效能再提速,政务服务质量再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目前,市(州)审批管理系统申报项目28376个、办件63549件、办结60768件,已出台省级配套政策66个。
迎风而上,加快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五年来,全省建筑业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逐年增加。全省新增建筑业特级资质企业4家,一级资质企业100余家,新增二级资质企业3000余家,新增监理甲级资质企业10余家。省内建筑业企业已突破6000余家。
工程质量也持续稳步提升。截至2021年底,工程质量“两书一牌一档”落实率及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鲁班奖”11个,“黄果树杯”优质施工工程奖172个。上扬的数据背后,是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多年来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孜孜求索与拼搏奋进。
这是五年一次的谋划新篇——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是在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将为我们擘画蓝图、吹响号角,为做好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补短板、扩内需、增投资、促消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领域。在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上,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继续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住房和城乡建设在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中的重要支点作用,围绕城镇“五大提升”行动,坚持以城市更新为载体,以城镇“四改”为抓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干出更大业绩,一步一步地把党代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美好愿景变成现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贵州“十三五”期间 新增公园365个
公园是城市的重要名片,也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住枣山路的魏阿姨闲暇时会到黔灵山公园散步。对她来说,绿树成荫的黔灵山公园是日常休闲小憩的最佳场所,这里不仅空气清新,而且四季常绿。
作为城市“绿肺”的黔灵山公园,一直深受市民喜爱。眼下,正是春色宜人,桃红柳绿,各色春花竞相盛开,与周围绿植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吸引着不少市民争相前来“打卡”。家园处处绿意浓。正在黔灵山公园游玩的王玉看着一路绿树红花,忍不住感慨,“这就是我们的幸福感”。
据悉,“十三五”期间,全省有15个市(县、镇)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贵州省园林城市(县城、城镇),其中安顺市获批国家园林城市,六盘水市、毕节市、仁怀市、兴义市、赤水市获批贵州省园林城市,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毕节市黔西市、织金县获批贵州省园林县城,黔东南州黄平县旧州镇、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铜仁市万山区万山镇、黔西南州兴义市乌沙镇、兴仁市屯脚镇、铜仁市玉屏自治县田坪镇获批贵州省园林城镇。
推窗见绿、开门见景、四季见花。“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36786.11公顷,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2081.75公顷,新增公园365个,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04%。园林绿化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实现了“美”“绿”相融、城景相映,有效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城市形象越来越靓丽。